姚友明
就在“丁锦昊”父母就其在埃及古迹上涂鸦而道歉的当天,和当年的“贾君鹏,你妈喊你回家吃饭”相类似,“丁锦昊到此一游”也正在成为一句流行的“网言网语”:这句话不仅大量出现在各类网络新闻的页面中,而且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,百度“丁锦昊”吧迅速“壮大”起来,发帖超过万篇。
我们原本应该通过此事去探究国人“到此一游”陋习的文化根源,借此事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,但如今,网上却被一部分单调、重复且没有太多实质意义的信息所占据,不得不令人遗憾。
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,“去中心化”的特征便和它相伴而生,随着网民数量的扩大和网络文化的蔓延,“网言网语”中包含的调侃、戏谑成分也愈加浓厚。无所不在的PS小胖、“很忙”的杜甫、常常被问“你怎么看”的“元芳”和被妈妈叫回家吃饭的“贾君鹏”……仔细回想,他们被网民“文化消费”之后,作为网络世界中的匆匆过客,只是博人一笑,并未带给公众太多的思索。
“丁锦昊”与“贾君鹏”等形象有着显著的区别,丁锦昊还是一名中学生,本着“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”的原则,舆论场应对其“暂时赦免,以观后效”。更重要的是,每个人都应该在此刻反躬自省。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如果大多数人在此刻还在享受道德批判的快感而不暇自顾的话,很难保证你不会成为下一个“张锦昊”、“王锦昊”,很难保证届时批判你的“枪林弹雨”不会比现在来的更加猛烈。
“贾君鹏”告诉我们,“网言网语”可以博人一笑,缓释心情;而“丁锦昊”则告诉我们,虚拟网络中的道德审判者和现实生活中冷漠的“围观者”这两个身份看似互相孤立,却极其容易在当代人的身上“弥合”,只有保持内心的沉静、怀揣着对文化的敬畏,我们才能摆脱“到此一游”的陋习,做回一个真切的自我。(作者系新华社记者)
来源:新华网
作者:姚友明
编辑:周哲文